2枚,少数先产卵1枚,相隔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甚至几天后才产第二枚卵。偶尔也有一年产卵2次的。蛤蚧产完卵后即离开,没有护卵习性。蛤蚧喜欢将卵产在阴暗的角落。刚产出的卵壳质软,外壳富有粘性,呈白色,产出后即固着在墙壁上,约1小时后卵壳完全变硬。变硬后的卵通常无法取下。
繁殖期管理:在4~5月是蛤蚧求偶交配的高潮时期,此时如有多只雄性蛤蚧应分开饲养,以防止雄蛤蚧为求偶而互相咬斗导致伤残。人工饲养条件下,蛤蚧有啃吃卵的恶习,这点必须十分注意,要尽量设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较好的办法是在蛤蚧喜欢产卵的地方贴上一层纸,让其产卵在纸上,然后连同纸张撕下集中存放。这样不但可以防止蛤蚧吃卵,也可避免蛤蚧活动时将卵弄破。
孵化:在自然条件下,卵的自然孵化期较长,卵内胚胎发育历时90~250天。一般7月以前产的卵才能当年孵化。孵化期100天左右;7月以后产的卵,一般要到第二年才孵出。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保持恒温35℃,相对湿度80%,孵化期可以缩短到75天左右。幼蛤蚧在孵化出的当年生活时间越长,入冬的死亡率就越低。也可将产出期晚的卵降低温度,延迟到次年天暖时孵化。同样可以大大提高成活率。
常见病的防治:蛤蚧抗病能力很强,一般很少疾病。但在人工饲养密度大的情况下,如清洁卫生注意得不够,有时也会发生一些疾病。
口腔和口角炎:此病为感染铜绿色假单胞菌所致。初发时症状为厌食,口腔红肿发炎,逐渐化脓。严重时口腔溃烂,张口困难,眼球浑浊,甚至失明,导致采食困难,消瘦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口腔、体表浸泡消毒,每5天1次,共3~5次。并用磺胺软膏涂抹患处,每天1次,连续7天,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眼病:眼病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症状为眼球较突出且眼膜红肿,走动不规则,乱碰乱撞,身体逐渐消瘦,严重的可因衰弱而死亡。
防治方法:平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A、B,或加喂一些鱼肝油。对患病个体眼部滴氯霉素眼药水,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疲软症:此病与五口虫感染有关,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倦怠,全身软弱无力,很少活动,经常连续几天伏在一处不动,身体逐渐消瘦,慢慢因身体极度虚弱而死亡。
预防方法:蛤蚧喜食蟑螂,而蟑螂是五口虫重要的中间宿主,不喂人工饲养的蟑螂,可切断五口虫感染的主要途径,降低发病率。此外,平时可在人工配制的饲料中加一些钙片或含钙多的物质,如贝壳粉或鸡蛋壳炒黑后磨成的粉,可增强体质。
农药中毒:养殖场地附近的如有农田、果园喷洒农药时,如果晚上仍然开灯诱虫,蛤蚧不是被诱飞来的中毒而未死的昆虫后,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中毒,出现昏迷、呕吐等症状,严重者数小时后死亡。所以当附近农田喷药时,晚上应关掉灯光不再诱虫。中毒时,应及时灌服相应的解毒药物。
绿鬣蜥
绿鬣蜥(Iguana iguana)
以鬣蜥作为宠物在国外已经很流行了,但是在国内还比较少。
目前在深圳,广州,北京,青岛,上海、南京的宠物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另类宠物——绿鬣蜥。绿鬣蜥(Iguana iguana)是爬行纲,有鳞目,蜥蜴亚目,鬣蜥科的一种蜥蜴。
绿鬣蜥,性情温顺。体长一般在90—150cm.最大体长可达2.2m。主体色为绿色,躯干偶尔会有不规则黄斑,体侧有黑色竖纹直至尾端。眼大。鼓膜裸露体表。背颈部生较多圆椎状鳞。从背部至尾部有一行梳状鬣鳞。喉下有大的喉扇,被刺激时张开。尾长可再生,同时也是它危险时自卫的武器。绿鬣蜥在树上生活,反应敏捷,奔跑速度相当快,在水里也可以游的很好。
绿鬣蜥是素食性为主的蜥蜴,喜好野菜,果实,花,有时也捕食昆虫,报道中称也有捕食小白鼠幼仔的记录。
绿鬣蜥被人们作为蜥蜴类宠物的首选是因为它的一些生物特性:易饲养,无臭味,病害少,体型大,观赏价值高。饲养绿鬣蜥一般采用封闭陆生树栖动物饲养箱两侧用金属纱网封闭以便通风.采用水银射灯加温和取光。因为绿鬣蜥喜欢趴伏于植物上晒阳,所以水银射灯宜置于植物上方。饲养绿鬣蜥宜采用恒温方式,常年控温16℃--32℃之间(24℃--27℃最佳)。饵料可以鲜嫩多汁的白菜,青菜,生菜叶片为主,辅以黄粉虫。日摄食量为体重的 %,幼蜥经一年可长至60cm。绿鬣蜥喜饮用树叶上滚动的水滴,所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