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颈椎9枚。大多陆栖,善于攀爬,许多种擅长涉水,且可远离岸边游向大海。肉食性,大型的可捕食猪或小鹿。卵生。肉可食;皮用以制革,可做成花纹精美的钱包、表带等。中国产一种巨蜥,发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亦见于东南亚,全长可达1米以上。幼巨蜥具鲜明的黑色横纹,其上有黄色眼点,黑色随年龄扩展,杂以黄色,形成黑黄斑驳;腹面黄白色。常栖山区水边,以蛙、鱼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6~7月在岸边洞穴内或水边树洞内产卵15~31枚,卵径约70毫米×40毫米,壳柔韧。
蜥蜴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或以下的地区生活。少数种类可生活于2,000米左右的高山,如秦岭滑蜥、山滑蜥、康定滑蜥等。西藏沙蜥与喜山鬣蜥是垂直分市最高的少数蜥蜴,它们的生活地区常在4,000米左右。
蜥蜴的外形可分为头、躯干、四肢与尾四部分。头与躯干之间的颈部在外形上并无明显界限,但头可以灵活转动。
在头部上可以见到口,一对鼻孔,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如无外耳孔,则鼓膜位于表面,有的种类鼓膜上被复以细小鳞片或锥状大鳞。头部被复鳞片。各种蜥蜴头背的大鳞片数目及排列一致,可作分类鉴别的依据;上下唇鳞及颈部鳞片亦相对一致,也可作分类之参考。
被复于躯干外的鳞片的形状、大小、行数与结构,也是分类鉴别的依据。
前后肢分别区分为肱(股),前臂(胫),掌(跖)与指(趾)等部分。前后肢均各具5指、趾指、趾末端均具爪。
泄殖肛孔位于尾基部腹面,是尾与躯干部的分界。
蜥蜴的两性差异,有利于繁殖季节中互相识别,白昼活动的蜥蜴表现较为明显。夜晚活动的蜥蜴可能靠嗅味识别异性。鬣蜥科的树蜥(Calotes)及龙蜥(Japalura)等,雄性颈背的鬣鳞较长。飞蜥( Draco)背蜥(Acanthosaura)等,雄性喉部有较长而具鲜艳颜色的喉囊。石龙子(Eumeces)的雄性头部比例较大,头颈两则常呈现红色。雄性具有鲜艳色斑是蜥蜴两性差异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例如蛇蜥(Ophisaurus)雄性体背具有若干翡翠绿色的短横斑,草蜥(Takydromus)雄性体侧具有鲜绿色纵纹,沙蜥(phrynocephalus)雄性腋下或腹面具有红斑等等。雄性的这种特殊色斑往往在繁殖季节尤为鲜艳夺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